大多數地方貼年畫的時間是年尾最后一兩天。各地對木板年畫叫法不同,北京叫“畫片”.蘇州叫“畫張”.浙江叫“花紙”,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山東楊家埠的人叫“面子”。
年畫是從古代的祝符發展而來的,古人信仰跳本能避那驅鬼,所以,除夕這天,家家戶戶削桃木,上刻或畫神茶、郁壘二神像,將之釘在或掛在大門之上,叫做“桃符”、“門神”。這種原初的木板年畫,至遲在漢代已經出現了。因為漢代王無在《論衡·訂鬼》一書引古本燦海經》記述了度朔山大桃木下的神荼、郁壘二神驅鬼的神話。同時漢代開始流傳“年畫”來歷的民間傳說。說是有一個惡魔叫“年”,見人就吃,人旨恐懼。人們便在“年”到來的前夕即除夕,要在門上釘驅除惡魔“年”的桃符。
后來桃符發展為紅紙制門神,并從張貼門上擴展到張貼窗戶及其他許多地方。這種紙制年畫,宋代叫“紙畫“,明代叫“畫貼”,清代是木板年畫的全盛時期。“年畫”這一名詞的出現是在消道光年間。清學者李光庭的(鄉言解頤)中說到“新年十事”中,其中之一便是“年畫”:“掃合之后.便16年畫,稚子之戲耳。”
近代,在我國出現了著名的四大木刻年畫中心,即北方的天津楊柳育和IlJ東濰坊,南方的蘇州桃花塢和四川綿竹。今天城市人喜用的扶歷年畫,是上海鄭曼陀把月歷相年畫合為“月歷牌”而成的。
對聯廠家的年畫的內容不斷擴展。漢代以后,門神又出現了據說也能驅鬼的唐韌著名武將秦叔寶(即秦瓊)和尉遲敬德(即尉遲恭)、著名的捉鬼英雄鐘旭。到了元明,歷史、小說人物紛紛充任門神。如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飛、韓世忠,明代民族英雄威繼光和鄭成功等。近代,年畫的內容擴展到更為廣闊的天地。諸如神話傳說中的各種神仙、歷史故事、戲曲話本和民間傳說中的著名人物等都可以入畫,如財神爺、麻姑獻壽、榴開百子、照耀送子、五子奪魁、牛郎織女、老鼠聚親、老鼠嫁女、水漫金山、猴搶草帽、魚串蓮花、色散錢籽、色穩合體、娃娃抱魚、娃娃騎魚、雙色爆竹、金玉滿堂等吉祥圖案。《三國演義》《水濟傳》《西游記》《紅樓夢》《封神演義》《楊家將》里的人物故事也是年畫題材。這些年畫至今還能在一些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能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