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個式個樣的臺掛歷數不盡數,已經超出了日歷本身的功能意義成為了一件裝飾品、紀念品或個性禮品等,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然孰不知臺歷又是從何時起源的呢?
唐詩:"山中無日歷,寒盡不知年。"日歷可能是最早的臺歷的雛形。唐朝史官按日裁紙,裝訂成冊,每月一本。每頁上寫有月份和日期,留有空白,供近侍太監記載皇帝的言行,這就是日歷。"日歷"月終時先交皇帝審閱,然后由史官存檔,供編《國史》之用。因它有記事論事功能,文武百官競相仿效。
根據現在發現的甲骨文中的一片甲骨歷法,時間大約在五千多年以前,證明那時已經有歷法了,這一片甲骨歷法是最早歷法的證明,這片甲骨歷法在當時大概就叫日歷,主要作用是區分年、月、日。
但是真正的日歷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日歷。最初的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日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日期數一樣,每一頁都注明了月份和日期。發展到后來就把月、日、于支、節氣、黃道吉日等內容事先印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記事臺歷"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記冊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后,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就叫日記冊,這些日記冊以后就作為史官編寫史記的依據。從而一點一點轉變為后來的臺歷。
如今臺歷都已是裝飾品、紀念品或個性禮品的范疇。用自己的照片做成的個人照片臺歷,成為當下展示個性的主流用于自我SHOW,用親朋好友的圖像做成了贈友的個性禮品,用主題活動照片做成的臺歷成為個性紀念臺歷,用公司產品圖片做成的公司企業宣傳禮品等等,隨著不同的內容變換著不同的身份表達其不同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