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掛歷印刷行業應重在提高生產力:任憑時間如何洗刷,也刷不掉那些在他內心最為寶貴的往事。但時間并不能把珍貴的記憶定格成為不變的圖畫,所以張總選擇了記錄,令珍貴的記憶定格,永久地珍藏于自己和客戶、親人、朋友、同事心中。2001年4月1日至2010年8月31日,在前司的經歷,是張總人生最重要的階段之一,也是他的人生重要的記憶單元。其中發生的故事,尤其以“臺歷印刷企業文化管理”和“臺歷印刷企業細節管理”較為突出,其中凝結著與同事、客戶和朋友相處的友誼,凝結著企業管理涉及的科技和文化。
本書每篇文章基本結構是“文化載體及故事+管理提示+圖片”,也有少量的綜述式的文章。所選照片和故事都是真實的;書中每圖,張總都能講出其中的故事和感想。
全書主要分為“潤物沁人篇”、“賦詞詠唱篇”、“根深葉茂篇”:分別側重著眼于臺歷印刷企業的:人、物、景等微觀載體;主題活動;員工培養。亦因企業文化有“創造性”、“內涵性”、“靈動性”、“待解讀性”等特點,三部分彼此間交融又各有特點,使本書更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張總在前司任職九年多,其經營的重點之一,是努力打造公司的環境、活動、培訓、形象等。他和團隊,用行動書寫著一本“俯首可拾”,“看得見,摸得著”的臺歷印刷企業文化書。
淺談:提高生產力是掛歷印刷行業的當務之急
在充分肯定我國改革開放30余年來掛歷印刷業發展所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與海外掛歷印刷業發達國家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提高勞動生產力應該成為“十二五”期間發展掛歷印刷業的一項重要工作,也以此來夯實邁向世界掛歷印刷強國的基礎。
差距在勞動生產效率上
2009年,按照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的數據,我國掛歷印刷工業總產值已經達到6367.73億元,實現這一產值我們使用了404.86萬員工,人均產值是15.73萬元。按照可以看到的數據,2008年德國是17.4萬掛歷印刷工人完成240億歐元,人均13.22萬歐元。換句話說:德國掛歷印刷工人的勞動生產力是我國的8倍多。
勞動生產力所反映出的差距固然與設備的自動化程度有關,但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們有繼續挖潛的余地。只要我們在提高勞動生產力上下工夫,在不增加設備與人力的前提下,就有可能實現產值的成倍增長。
差距在創新能力不足上
我國的掛歷印刷品這幾年從美國背回了不少大獎,我國的掛歷印刷業也承接了大量的歐美掛歷印刷加工品,但整體而言,我們的發展還是在量的增長上多,在質的遞升上仍顯不足。尤其是對新工藝的采用、新材料的應用、新技術的開發,我們的闖勁不足,在開發上的投入尤顯不夠。毫無疑問,這中間有受設備和材料供應商牽制的因素,但本質是創新的意識尚不到位,滿足于過得去,而沒有努力在開發創新上下苦功。
有人戲稱,現時的世界應該是美國出創意、日本加以細化、中國匯總集成,這樣的產品最經濟、最有生命力。這樣說,當然反映了中國的集成能力和世界工廠的地位,但倘若我們增強了創新意識,能夠在他人提供樣品的基礎上不斷地加以深化,推出新品,我們的產能與市場影響力豈不就更大?
差距在自己的設備太少
我們用于創造價值的基本設備大都依靠從發達國家進口,有著自主知識產權的設備還顯得太少。必須指出的是,近30年來,我國掛歷印刷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對引進掛歷印刷機和其他國內尚不能生產的先進設備給予了減免關稅的支持。統計顯示,從2001年到2009年的9年間,我國引進的掛歷印刷機總量是8434臺。可以這樣說,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引進數量充分的設備,掛歷印刷工業就會有較大的變化。也因為如此,越南把掛歷印刷列為“能夠超越性發展,直接進入現代技術”的6個行業之一,積極的發展掛歷印刷產業,與我們競爭海外掛歷印刷業務。
從長遠說,基礎設備依賴于別國是會受制于人的,你的發展依仗于別人的進步;你通過生產得到的是小利,他通過設備出口得到的是高利;而且一味地依賴進口也會影響民族制造工業的發展。改變這一狀況需要我國掛歷印刷業的支持,也需要我國印機業的不懈努力。